航天五院四级研究员制为研发人才铺设新的成长通道
		2014-7-22  来源:  作者:
		      “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研人员周傲松作出如此评价的,是五院2013年开始施行的高层次创新岗位及人员管理办法。这位1995年加入航天的科研带头人从去年开始,多了一个五院资深研究员的身份。
       “对搞研发的激励很大。”在研发线上工作10年、去年刚当选为五院首席研究员的侯欣宾也这样表示。
      这个在周傲松、侯欣宾口中受到赞誉的制度,是五院面向重大系统创新、专业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领域设立的高层次创新岗位计划,包括终身研究员、资深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和主任研究员,它也被大家言简意赅地称为“四级研究员”。
      四级研究员制度自2012年试运行以来,2013年首次进行了四级研究员评选,共选出资深研究员2名、首席研究员10名、主任研究员23名,由于严格要求与对岗位的尊重,在暂时没有合适人员出现的情况下,终身研究员岗位出现了空缺。
      评选结果出来以后,在五院研发人员中掀起不小波澜,大家既兴奋又好奇。而在这个制度背后,更是五院对自身多年人才培养经验的心得与反思。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掀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序幕;2000年,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相继成功发射。为应对相继启动的国家重大工程,五院在本世纪初启动了宇航能力工程,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努力提升人才队伍完成工程的能力。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五院在我国重大航天工程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宇航能力工程建设成果显著。现在,五院年均发射航天器20颗左右,型号“两总”队伍也突破了200人,宇航实施能力不再是制约五院发展的主要矛盾。“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五院发展的主要矛盾。”五院院长杨保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必须创新人才机制,使高层次专业技术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在成绩斐然的同时,五院一直在冷静思考:为什么在国家重大工程牵引下没有涌现出更多的“大师”?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五院阶段性的重点就是确保成功、完成任务,而随着五院快速发展和面临竞争的日益激烈,确保五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高层次人才培养。
      自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钱学森、孙家栋等一位位大师用他们超前于时代的专业水准,为我国航天事业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们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构想的“红利”,让人延享至今。但是,瞄准未来发展,五院甚至我国航天事业的下一位“大师”是谁?五院将目光投向了研发队伍。
      “五院高层次专家队伍建设和五院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还不同步、不匹配,而随着发展的需要,要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成长机制。”五院人力资源部部长李杰介绍,因此,从体制机制上畅通研发人员成长通道势在必行。四级研究员制度的施行,既是激发研发人员动力之举,也有利于在制度上引导更多有工程经验的人员投身到研发中来。
      作为首批当选者,周傲松、侯欣宾将在团队配置、经费调控等方面获得相应保障,他们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将更有利于创新研究,在收入上,他们甚至能够超过单位的行政正职。
      对于他们而言,肩上也被赋予了不小的责任。与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四级研究员制度并不是只评选出专家,然后给予他们政策倾斜和激励保障,而是既要求培养对象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要求培养对象必须亲自承担高水平的创新项目。
      除了“培养创新人才”以外,“畅通成长通道”也是相关人士反复提到的一句话。研发工作有其自身特点,“研发的东西很难说,做了5年的东西也许到最后就没了,但是怎么评价你,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侯欣宾表示。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考核以及如何解决研发人员“可上可下”等问题,不仅困扰着五院的管理者,也让研发人员自身感到困惑。
      “通过四级研究员制度,至少能够体现你作为研发人员一路走来的价值。”侯欣宾表示,这让他“觉得很好”。周傲松鼓励团队的研发人员积极申报四级研究员,不论结果如何,四级研究员为研发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在他看来,研发不能只靠一个人,强调的是团队协作,如果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研发人员也很难坚持。
      正如杨保华所言,行政职位是有限的,通过四级研究员制度畅通研发人员成长通道,让他们不用走“行政道路”而实现“名利双收”,同时,五院也希望以此培养造就出更多大师级的人才。
      作为首批当选者,周傲松、侯欣宾他们现在感受到的是政策对研发人员信心的提振,作为五院甚至集团公司对研发人员培养的新尝试,在他们5年的聘期里,还有很多探索等待着他们去践行。 来源:航天科技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关信息
			- target=_blank>航天科技开发光学电压互感器首在动车实现应用
 - target=_blank>日本上半年海外机床订单额创新高
 - target=_blank>精密模具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状况
 - target=_blank>我国转型期模具行业市场扩大之路显难
 - target=_blank>长起公司2014年上半年成功实现产销双增长
 
新闻资讯 
        | 更多 
      - target=_blank>MB2120B型数控内圆磨床电主轴变频器的改造
 - target=_blank>【雷尼绍】RESOLUTE™与MELSERVO-J5强强组合,实现更快速、精确、可靠的运动控制
 - target=_blank>NSK开发低摩擦轮毂单元轴承 可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
 - target=_blank>T68卧式镗床进给系统的数字化改造
 - target=_blank>AGV+协作机器人在零件数控机床加工上下料中的应用
 - target=_blank>2020年7月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行业运行简述
 - target=_blank>浅谈线切割机床中走丝与慢走丝
 - target=_blank>ANCA整体PCD铣刀 —— 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target=_blank>伊斯卡,不止专注于金属加工
 - target=_blank>EMAG成功收购Scherer Feinbau(舍勒公司),极大扩展了公司产品范围以及客户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