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 浙江“机器换人”2.0时代到来 加快6领域机器人应用
浙江“机器换人”2.0时代到来 加快6领域机器人应用
2017-8-22  来源: 中国投资资讯网   作者:-


 
 
     浙江“机器换人”2.0时代到来。
  
  近日,浙江发布《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进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高制造方式的智能化与生活方式的智慧化水平。
  
  在“机器人+制造”方面,浙江将实施升级版的“机器换人”,即组织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从部分环节单台机器人应用向整条生产线自动化改造、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改造发展,实施“机联网”“厂联网”等以智能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技术改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此番浙江推出的《行动计划》,在受访专家看来,是从原来的用电机设备替代人工升级到制造业和机器人的结合,意味着浙江“机器换人”进入2.0时代。面对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对浙江民营企业来说,机器换人能显著节省仓储物流环节的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机器换人”升级版
  
  自2012年浙江省做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后,“机器换人”已然成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机器人相关产业也紧随着快速发展。据浙江省经信委2016年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在役工业机器人总量达到3.2万台,占全国的15%左右。
  
  而此次《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浙江省机器人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批富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器人+”新模式、新业态,建设国内一流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具体到应用方面,计划提出了加快在制造、物流、健康、服务、农业和特殊领域等6个领域的机器人应用。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吕鹏宏工程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浙江机器人产业的一个特点是,先在应用场景投入使用,寻找需要突破的环节,再回到研发解决机器人本体的技术问题。
 
  “浙江省内企业做得比较多的是利用机器人去开发一套智能系统和解决方案,在各个环节的操作层面用机器人,并运用机联网、厂联网技术,把整个生产线上下游通过信息系统串起来以后,再发出指令操纵工作。” 吕鹏宏说。
 
  因而,应用是目前主要的出发点。结合浙江制造业大省的特性,目前机器人主要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领域,此次“机器人+”行动计划的主战场还是在制造业。
 
  而此次《行动计划》的亮点是,提出支持企业从部分环节单台机器人应用向整条生产线自动化改造、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改造发展。
 
  按照规划,到2020年,浙江将建设省级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10家,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家以上。
 
  吕鹏宏认为,总体来说,在浙江的钢铁、化工、生物医药等大型流程工业,厂联网技术已有较成熟的应用,通过厂联网管理机器,基本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不过,在供应链的上下游协同、衔接,如搬运、装置、放料、投料等过程,还有提升的空间。
 
  对企业而言,这样的升级确实有着现实的需求。康师傅控股杭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下称“顶益”) 主要生产康师傅系列方便面,年产值60亿元左右,下沙的厂区规划了3个车间,目前建成2个,每个车间有8条生产线,早在几年前就引进了一批自动投叉机、码剁机等新型机器人设备。
 
  “杭州特别是在G20后,在大力整治环境,整治群租房,基层工人生活成本更高,工资要求更高了,确实面临用工难的问题。”顶益厂长贾昱说。
 
  随着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复杂程度提高,对产品质量要求、工人素质要求也提高,企业招人时,这方面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贾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顶益方便面生产线上减少的用工数量,跟两年前比,减少了大约10%-15%。
 
  对企业而言,“机器换人”的好处非常多,人口红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是招工难,而且应用机器可以提高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减少残次品率,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吕鹏宏说。
 
  杭州科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一开始机器人设备一次性投入大,但随着人工成本的提升,机器设备的投入在几年后很快就能收回。尤其是对仓储物流类的企业,节约人工比例最高,而且实行标准化以后就能够规避很多风险。
 
  贾昱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顶益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运输环节已经用智能化、互联网技术。通过在线监控,跟进流程,实现“少人仓储”,减少人力成本。
 
  技术瓶颈
 
  当然,受访专家也表示,机器人的应用若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对机器人本身的研发则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行动计划》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着力培育一批机器人拳头产品、突破一批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近两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其中浙江企业数量攀升至280余家。原本产业配置基础并不强的浙江,一跃成为机器人产业的集中省份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主流的机器人公司已先后落户杭州,其中包括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科新松光电有限公司、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石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近期采访这些企业时了解到,他们的运营情况都还不错,但是普遍反映目前技术研发的困难较大,而且对使用的企业而言,“机器换人”的成本非常高。
 
  “机器人本体的制造还处在培育阶段,特别是核心部件还不足。”吕鹏宏指出,此外,浙江的机器产业还面临着人才与科研基础薄弱、行业人才缺口大等问题。
 
  他强调,目前浙大中控、万丰奥特等浙江的企业,在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控制软件方面有一点成果。
 
  另外,“机器换人”除了制造领域以外,还包括服务、健康等领域。比如家庭服务中用得比较多的是扫地机器人,目前扫地机器人层次高低差得比较多,简单点的只能实现碰壁以后转身,如果智能化程度高点,就会对家庭环境进行机器学习,避开障碍物。仅仅这么一个小物件,其背后的技术难度也不小。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