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从统计数据看收购是不是投资工业机器人好的退出渠道?
从统计数据看收购是不是投资工业机器人好的退出渠道?
2018-5-23  来源:-  作者:-

  
       近几年,不少投资机构投资了一些新兴机器人公司,在行业本身市场空间不算很大,且碎片化很严重,未来上市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收购成为这些机构从被投企业未来退出的重要路径。那么收购是否未来真的会成为机器人投资机构的重要退出路径?又有哪些公司更可能被收购?亿欧智库通过对过去几年国内外机器人相关收购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

     国内机器人相关收购方面,据亿欧智库统计,相关并购基本从2014年开始,截止2017年底,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收购(收购50%以上股权)其它企业或其它上市公司收购工业机器       人公司共发生25起,合计投资约114亿元。其中,大部分收购发生在2016和2017年,分别是10和11起。从收购数量看,2016年开始,机器人相关收购开始高涨,并在持续发展。
  
  
       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被收购企业的估值并不高。2016年之前的并购估值普遍低在数亿元,之后,虽然总体绝大多数被收购企业估值仍然不高于10亿元,不过5-10亿元的企业数量在随时间上升。相比于目前很多创业公司在B轮收入很少,却动辄数亿美元的估值,不少工业机器人年收入几千万,估值只有几亿元,市销率PS很低,这可能与工业机器人市场缺乏想象力有很大关系。如果保持这个PS值,不少目前A轮融资的企业未来如果被收购,可能发生二级市场估值低于一级市场的估值倒挂。
  
  
       收购目的方面,虽然相关收购的公告会提到目的,但是多以智能制造等词描述,比较模糊。亿欧从收购和被收购企业的业务关联性角度,大概将相关收购目的分成了:行业集成商收购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本体收购集成商、产品制造企业新入局机器人进行产业链收购、机器人本体收购上游零部件企业等几种目的。经统计,25起收购中,行业装备厂商/集成商收购机器人本体企业占到了约50%。考虑到国内机器人上游核心技术厂商较少,随着机器人在各行业应用增多,未来专业行业自动化集成商收购机器人厂商的可能性较大。

       国内机器人海外收购也很活跃。尤其是2016年美的以近300亿元收购库卡,使当年机器人收购达到巅峰,成为了行业标志性事件,但不只美的,整体机器人相关海外收购从2014年开始,数量呈现逐年缓步增长,虽然比国内收购数量稍少(22起),但平均金额更高。(为方便比较,本次采用美元对人民币6.5,欧元对人民币7.8的汇率统一成人民币进行计算)。
  
  
       从被收购企业估值看,国外被收购企业的估值普遍高于国内,平均大概是国内的一倍左右,尤其是估值高于10亿元的企业比国内更多。这可能也跟国外被收购企业业务性质有关,很多国外被收购企业的业务为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
  
  
       类比国内相关收购的目的,亿欧智库对国外的相关收购目的进行了划分,发现这类收购以收购上游核心技术(控制和视觉)和下游集成应用为主,两者合计约占73%,其中核心技术41%,下游集成32%。不过随着国内部分有实力机器人企业完成布局,可选标的减少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或将放缓。
  
  
       通过国内外相关机器人领域的收购分析,亿欧智库发现,经过过去两年的收购,一些有实力的国内机器人企业,或制造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了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下游行业集成的布局(例如上图埃斯顿自动化),但还有很多机器人相关企业只是收购了其中部分环节,还没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从进行产业链布局角度考虑,收购早期公司性价比更高,数亿元的价格很多上市公司手中的现金就可以完成,流程较简单。之前国内的收购很多金额较低,也可能跟被收购企业大多处于较早期有很大关系。未来随着机器人产业整体的发展,从产业链布局角度收购机器人公司性价比变得不高,而收购的主要动力可能变成做大公司收入规模,上市公司借此扩大市值,或未上市企业借此谋求上市。

       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投资主要集中于机器人本体部分,很多机构也在关注上游核心零部件,而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集成商,受到的关注较少。近两年被投的新兴机器人本体厂商多是关键技术型厂商,从更长远市场竞争角度有优势,但从收购角度看,做系统集成商PS较低,却更容易快速做大业务数据,如果是谋求做大规模上市或提升市值角度,收购专业行业集成商,后续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机器人视觉等关键技术目前还较早期,不过国内也诞生了一批拥有技术的厂商,随着机器人视觉未来的深入应用,这些企业未来或许也是很好的被收购标的,前提是估值不高。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