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造智能机器人不只难在芯片,还有这些“卡脖子”难题
造智能机器人不只难在芯片,还有这些“卡脖子”难题
2019-12-13  来源:AI报道  作者:-
 
       “机器人”(Robot)一词,最早出现在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 1920年的作品《罗索姆的万能机器人》中,用以形容虚构的机器人角色。
  
  
       1954年,美国发明家乔治·德沃尔(George Devol)首度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至此,机器人正式进入工业领域。
  
       2017年10月26日,沙特政府正式授予机器人“索菲亚”(Sophia)国籍,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各界质疑声不断,但“网红”机器人吸睛的背后,代表了现代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更预示着AI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毋庸置疑的是,在机器人的发展史上,任何技术都难以逾越AI的地位和影响。
  
       如今,机器人作为AI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正进入工厂、商场、饭店、交通枢纽、医疗、家居等我们生活的各个场景,提升便捷、高效的服务的同时,更带来了非比寻常的体验。
  
       然而,AI与机器人的融合到底产生了怎么样的化学反应?
  
       随之产生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正面临怎么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要了解产业的发展,先要从读懂智能机器人的定义开始。
  
       什么是智能机器人?
  
       所谓智能机器人,“智能”必然是核心。
  
       在融合AI技术之后,智能机器人也拥有了“思考”、“学习”的“大脑”,从而实现自主的认知和判断。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还需要有感知能力、行动能力。
  
       简单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还应具备感知、认知、决策以及执行等基本能力。
  
       这正符合AI的核心要素,可见智能机器人就是AI落地的最佳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与传统自动化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能机器人的优势也相当明显。
  
       例如,借助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AI技术,让机器人的感官能力从“感觉”提升为“感知”;认知能力从被动的“调度知识”升级为主动的学习并“获取知识”;决策能力也从 “按照指令”也变为“自动决策”。
  
       所以,只有具备AI技术,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智能机器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机器人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仍然是一个实体的形式,需要落地。因此,类似于虚拟助手、在线客服、智能音箱等形式缺乏实体或行动能力,均不在智能机器人的范畴之内。
  
       全球:产业链错综复杂、AI渐成核心
  
       一直以来,机器人产业链错综复杂,不仅涉及机电一体化、数字化等不同领域,而且应用范围遍及制造业各个细分领域,更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相似,产业链从上游的核心零配件到中游的本体制造,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在引入AI技术后,位于下游的系统集成中的戏份被大大增加。其中,AI系统软件中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操作系统,依旧被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和技术层包含底层的计算平台和核心技术,而应用层面向的则是各个细分应用场景。例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行业专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又分为家用和商用两大部分。
  
       由此可见,智能机器人在原有核心零部件的基础上,增加了AI系统。作为整台机器人的“大脑”,赋予机器人更近似于人的感知、认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并且,AI系统还针对每一个应用场景,实现全面的部署和优化,让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同时,由于机器人结构的复杂,AI系统还需要与其他部件和零配件进行协同和配合,才能带动这样一个复杂且精密的“庞然大物”。
  
       但是,AI成为智能机器人产业核心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
  
       从厂商的角度来说,目前全球机器人依旧是 “四大天王”(库卡、发那科、abb、安川)的天下。据统计,这四家外国厂商占据了全球约60%的市场份额,实力可见一斑。同时,在上游的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零配件方面,头部厂商也依旧来自国外。
  
       而在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当下,尽管全球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但中国力量正在崛起。
  
       国内:服务机器人异军突起、中国力量不可小视
  
       面对核心零部件依旧依赖外国进口的态势下,中国厂商选择了另辟蹊径。
  
       依托AI技术,服务机器人成为突破口,尤其是家用的陪伴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以及商用机器人异军突起,掀起了智能机器人的新热潮。
  
       事实上,服务机器人相比工业机器人、行业专用机器人,只需执行简单的动作或操作即可,复杂程度并不高。同时,借助人脸识别、自然语音处理、语音合成等AI技术,可以轻松实现问答、互动及教育等功能,带来新奇、有趣的使用体验,成为家庭、商场、交通枢纽、医院等场景的重要基础设施,极大地推动了智能机器人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阿里、京东等电商及物流巨头纷纷通过机器人来取代传统人工分拣,甚至配送,以便加快效率和减少错误率,衍生出了物流机器人这一全新的“物种”。此外,医疗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新形态层出不穷,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实践。
  
  
       然而,工业始终是界定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推动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依然是当务之急,工业机器人如何趁着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大潮而崛起,成为行业高度关注的课题。
  
       好在,以新松为代表的国内智能机器人厂商,通过自研和创新,正积极将AI技术与机器人相融合,深耕各大工业及行业场景,以挑战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
  
       然而,中国力量在崛起的过程中,仍旧难免遭遇“卡脖子”难题,智能机器人亦是如此。
  
       摆正心态,思想万不可被“卡脖子”!
  
       目前,我国AI正面临“缺芯少魂”的窘境,而机器人领域同样在控制器、伺服系统、精密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均受到国外厂商的制约。
  
       可见,智能机器人需要同时应对AI和机器人两大领域的“卡脖子”困境。
  
       然而,摆正心态、消除浮躁心态才是当务之急。
  
       如今,国内科技界盛行“市场倒逼技术进步”的说法和理念,以解决市场需求为主导,忽略核心技术的研发,只求快速的商业化落地。
  
       在这种心态下,以陪伴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因专业性和技术程度普遍不高,一时间厂商扎堆、资本涌入、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
  
       但是,从市场反馈来看,此类智能机器人被指充其量只能算是高级玩具,且应用的范围很窄。
  
       显然,噱头已超过了实际的使用价值。
  
       归根到底,国内厂商首先必须重拾本质,让机器人重回工具的初衷,开发出真正有价值、有利于人的产品,回归人的需求。其次,还是要沉下心来,专注于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聚焦AI算法、工业机器人等核心领域,依托国内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力求突破“卡脖子”难题。
  
       简单来说,思想万不可被“卡脖子”,必须脚踏实地!
  
       如今,在工业领域,智能机器人已经成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正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等新方向转型升级。与此同时,AI技术也正为工业注入新动能,促进智能制造这一全新应用场景的切实落地。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在消费领域,相信服务机器人也会找到最适合、最合理的形态,以人为本,真正为人带来便利和全新的体验,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发展。
  
       无论如何,机器人是国之重器,更是AI真正的用武之地,切不可大意!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