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3C机器人市场爆发 “国产”能否弯道超车?
3C机器人市场爆发 “国产”能否弯道超车?
2017-7-19  来源: 中财网   作者:-


   早在几年前,“机器换人”的概念已经开始在业内被不断提及,现在已在部分企业中“落地开花”。即便依然有“机器换人让人失业”的声音,但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转变为人才红利,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工成本占整个制造成本的比例不断上升,材料成本及税负成本的增加,“机器换人”目前仍然是制造业趋势。而作为继汽车领域后的第二大机器人应用市场,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Electronic)行业正成为机器人企业角逐的新战场。
 
  “机器换人”是必然趋势
 
  1)3C 产品越来越轻薄、集成度越来越高,人工生产越来越不能满足3C 制造工艺的进步。人工作业效率低、失误率高、成品率低等问题使“机器换人”迫在眉睫。
 
  2)人工成本上升,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的同时招工难度也越来越大;机器人成本下降,对比人工,优势逐渐明确。一上一下构成3C 机器人需求爆发的基础。

  3C 机器人市场巨大
 
  1)3C 产品市场巨大。截至2016 年,国内3C 产品销售总额达到9.8万亿元,环比增长8.7%,巨大的3C 市场是3C 机器人市场发展的基础。
 
  2)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发展。2016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9 万台,同比增长31%,远高于14%的世界平均增速。
 
  3)3C 机器人销量增速高于全行业。GGII 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3C 家电行业工业机器人销量达2.07 万台,同比增长47.9%。
 
  4)3C 机器人市场发展潜力大。国内3C 机器人密度不到20,不管对比国内汽车工业机器人392 的密度还是对比日韩高达1200 的3C机器人密度都相差甚远,因此3C 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
 
  多因素给3C 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带来阻碍
 
  3C 机器人市场的发展遇到几大阻碍:
 
  1)3C 产品生命周期短导致机器人生命周期短,机器换人面临成本回收不了的风险;2)对于机器人厂商,下游小公司众多,其对机器人不同类型且小量的需求使得定制困难;3)对于3C 厂商,目前机器人柔性不足,难以应对产品制造工序的频繁切换,人工灵活性更高。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和机器人价格下降,机器人回本周期不断缩短;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标准化的设计和柔性化技术的提升,机器人厂商和3C 厂商的难题也慢慢得以解决。
 
  3C 机器人有望带领国产机器人弯道超车
 
  1)地利优势。中国集中了70%的3C 产能,国内的机器人厂商更了解3C 制造的最新工艺和需求,协同效应优势大于进口机器人厂商;

       2)性价比优势。成本相当的情况下,国产机器人售价是进口同级别机器人的1/2 甚至1/3 并且仍能拥有高毛利率,大大缩短3C 厂商“机器换人”的回本期;

        3)3C 制造是继汽车制造后“机器换人”的又一大主战场。汽车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市场被“四大家族”占据,国产机器人竞争能力弱,而3C 机器人市场还是蓝海,给国产机器人留下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3C 机器人有望带领国产机器人弯道超车。国产3C 机器人此前面临3C 厂商不敢试错的困境,但是经济大环境低迷使得其性价比优势凸显,更重要的是当华为、伟创力等大公司试用过国产机器人证明质量不存在问题时,高性价比的国产机器人便具备了爆发的基础。


  全能型系统集成商获得爆发性机会
 
  全能型系统集成商:
 
  1)首先是一个强大的系统集成商。能够高效地提供最适合客户制造工艺的解决方案。高效与合适是系统集成商获得大量业务的基础,也是一个很高的门槛。
 
  2)拥有自主研发制造机器人的能力。自主机器人配合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打破单纯系统集成商或单纯机器人制造商的局限。
 
  3)拥有领先的机器人技术。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保持自主机器人竞争优势。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