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 深圳发展工业机器人优势在哪儿?
深圳发展工业机器人优势在哪儿?
2017-8-15  来源: 中国财经   作者:-

   可以主刀外科手术的机器人、运转灵敏的智能协作机器人……科技的快速发展,让公众对于机器人这一事物不再感到陌生,形形色色的机器人能够帮助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即将在8月下旬拉开帷幕,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公众、企业以及投资者的关注。
  
  深圳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深圳市经信委、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市机器人协会共同起草的《2016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深圳去年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330家,约占全市机器人企业数量七成,市工业机器人实现产值564亿元,工业增加值为206亿元。本地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市场竞争力、整体份额也在不断提升,其在众多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全国领先。
  
  市场:“机器换人”有广泛需求细分市场成拓展重点
  
  “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占全球25%的市场。庞大的市场为实现领域‘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没有理由不加强在这个领域的布局。”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说。
  
  成立于3W咖啡厅的深圳橙子自动化,是一家专注于3C自动装配工艺和技术研发及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其总经理邵勇锋看来,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生产模式是未来趋势,而细分市场也会对自动化提出更高要求。橙子自动化采取的方法是,为3C制造业终端客户提供采用工业机器人的全自动柔性装配生产线,“人工数量能减少约2/3,但良品率和设备的生产效率却大幅提升。”
   
  李群自动化是一家专注于轻量型高端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与应用的企业,其研发中心位于深圳,这里也是李群自动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为什么选择做轻量级工业机器人?李群自动化CEO石金博的想法是,借用机器人把人从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去做只有人能做到的事,充分发挥人的价值。
  
  在石金博看来,机器人并没有抢人的工作,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前者最大的机会是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每增加100台机器人,其实会增加更多工作岗位。”
  
  以珠三角企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制造”企业,产品多着力于家电、手机等电子产业,还包括一些传统轻工业等领域。深圳市同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晓龙分析,要在这些行业里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国外的大型机器人产品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长期在深圳、东莞等地的工厂进行观察,沈晓龙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企业越来越难招到熟练的技术工人了。一大批80后、90后工人开始进入制造行业,他们往往不愿意长时间从事单一、无趣的重复性流水线工作。
  
  “劳动力缺乏造成制造企业对‘机器换人’有广泛的需求。”沈晓龙认为,在很长一段时期,主流的工业智能化将是以轻量级工业机器人为主,实现“人机协作”的状态。人机协作的典型场景,就是人和机器一起完成某项工作,机器可以做生产线上某一工位的工作,剩下的部分由工人来完成。
  
  优势:利用创新走廊资源把研究成果变成创新产品
  
  把紧锁抽屉之中的“Paper(论文)”,变成能产业化应用的创新产品,也是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智能制造企业的优势所在。石金博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她的导师是李泽湘,后者也是大疆创新CEO汪滔的导师。
  
  李泽湘曾提出,如果香港的国际视野、教育资源和开放的金融市场,加上深圳的创新原创力,还有东莞等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产业配套,具备了硅谷所有的成功因素。“李群自动化在深莞两地均有相关业务,未来也将充分利用创新走廊资源。”
  
  市场开拓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李群自动化便遇到了不少挑战。“如何将技术和实际工艺需求结合?初创公司难以被客户信任,我们只能用事实说话,没有捷径可走。”石金博直言,工业机器人门槛其实非常高,技术方面需要时间积累,如何找准细分切入点和市场需求,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企业不要先谈技术,要先想清楚为何要这么做。”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助理、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深圳相关企业非常适合无人化,工业机器人在这里有充分的落地应用空间,这座城市本身市场就非常庞大。
  
  值得一提的是,橙子自动化与工业机器人的龙头企业德国库卡和日本雅马哈均达成了战略合作,这在国内初创企业之中较为少见。“未来机器人在行业中的需求将被快速释放,在3C柔性化生产制造的分量会越来越重。”邵勇锋表示,机器人本身的技术沉淀和品牌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选择与国际公司合作便是为智能制造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一定是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天下。但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并体现优势,其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让技术和市场相结合。”他说,全球机器人企业四大家族有先发优势,但不一定对中国市场有最好的理解,也不一定有批量化生产的优势。“我相信珠三角的企业能深刻探索垂直领域对行业产品的需求,谁能抓得更准、和产业深度结合,谁就能把握先机。”他说。
  
  沈晓龙也认为,3—5年内,国产机器人会冒出一些比较优秀的厂家,在一批细分专业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国外只有四大家族的四大巨头,国内可能产生几百家细分领域的王牌企业。”沈晓龙说。
  
  方向:“未来是用机器人造机器人”
  
  石金博表示,珠三角企业更了解本土市场,能和客户充分沟通,这对企业从了解市场需求到定位自身核心技术来说至关重要。“国外企业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市场环境都和国内不尽相同,其研发的产品有时难以完全契合市场,这便给予国内原创技术公司发展的绝佳机会。”她说。
  
  “未来的必然趋势是用机器人来生产机器人,深圳部分服务机器人企业的生产线便已应用工业机器人。”毕亚雷告诉记者,目前工业机器人市场上小企业居多,此时聚焦源头创新便是头等大事,此后再把规模和影响力做上去,健康的“江湖”地位和产业层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形成。
  
  “深圳是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先锋,这里有产业基础、多元化人才、良好的融资环境等先天优势。”邵勇锋告诉记者,深圳的冲劲和创造力都非常充分,而且是以“草根”居多,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也更接地气,政府的良性引导、行业协会的支持都给了年轻人和初创公司非常多的机会。
  
  自主创新,也是橙子自动化关注的焦点,其在日本和意大利两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我们看重的是日本和欧洲相关的人才和产业基础,这是深圳所没有的。”邵勇锋认为,国内的培养体系更专注于机械工程师和电器工程师,两者较为独立,导致研发周期偏长,未来人才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核心竞争力一定在于自主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储备。”邵勇锋建议,相关部门应在市场规范、制定行业标准、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引导,让市场得以良性发展并不断迸发出生命力。他认为,智能制造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行业标准,市场百花齐放的局面也与之相关,“我们鼓励创新,但我们还要鼓励标准化,也就是基于标准去探索更多的事。”
  
  建议: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要“顶天立地”
  
  随着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持续表现强劲,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在此背景之下,机器人应用人才结构性矛盾和人才荒问题便逐渐突出。在毕亚雷看来,深圳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明显短板也是人才。
  
  毕亚雷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将近10万,而根据工信部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相应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系统安装调试、系统集成等应用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人左右。
  
  走在创新产业之先的深圳,在人才培养上也没有掉队。近日,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中科院先进院联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推出工业机器人职业岗位工程师培养项目,希望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国内系统性进行机器人行业培训布局,先进院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培训收费较为混乱,培养出来的人也没有形成标准。”毕亚雷将培训工作形容为是一件“顶天立地”的事,即宏观上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培训规范,然后在微观上让规范落地。
  
  “深圳前端科研和专业人才相对北上广仍较为匮乏,目前处于爬坡的过程。”他说,未来机器人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会越来越高,深圳工业级机器人产业也需要快步跟上,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人才、金融、创新等生态的建设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未来我们还要谈集聚效应,也就是让不同的厂家和业态集聚到一起,形成产业园,协同发展。”毕亚雷认为,目前深圳较为缺乏的是有价值的源头创新的“种子”,后者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先进院便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要拿点东西出来,大家之间才会交流起来”。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